若我們把觀察的區間縮小,可以清楚地發現整個2020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大多呈現負成長的狀態,一直到2021年2月份,年增率開始逐月攀高。
Photo Credit: 傅志男 鹿港頂番婆違章工廠散佈農間,農地宛如破布一張。Photo Credit: 營建署簡報 國土功能分區分類。
民間團體期待透過有法律指引的國土計劃,能更重新合理分配資源與開發。《國土計畫法》中的探採礦 依經濟部礦務局2021年3月18日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台灣有148個礦業權,面積約38115公頃,礦業用地面積約1387公頃,主要分布在3個鄉鎮,其中花蓮有58個、宜蘭有34個、苗栗有27個。但地球公民在追蹤國土計畫的六年間,遺憾地發現,在現行制度下,許多國土計劃依然無法解決某些環境問題。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小林村在大規模土石崩塌下滅村。然而現況下,國土計畫卻仍難以達到合理分配資源的目標,如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避免零星發展,尊重及保存其傳統文化、領域及智慧。
還有,明文要求部門計劃會同空間計畫主管機關規劃,期望解決部門計畫強勢輾壓空間計畫的問題,如著名的苗栗大埔毀田事件。部分特別法仍凌駕國土計畫,架空永續經營精神 文:吳沅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1997年位於汐止山坡地保育區的巨大「老丙建」──林肯大郡──八棟大樓坍方,至少20人死亡。OPEC+:1960年成立,目前由13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則是其他非OPEC產油國所達成減產協議下的成員,其總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近年OPEC的石油產量達全球產量的38%、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71.8%,對全球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今(2021)年國際石油價格,強勁反彈但是受到OPEC+增產消息的影響,國際油價已經下挫,離開了近年的油價高點杜拜諮詢公司Qamar Energy的首席執行官Robin Mills表示,OPEC+協議短期內對消費者有利。業內人士指出,受到OPEC+增產影響,油價已經回跌,業內本來預期油價將持續走高,日前趁低檔庫存回補,不過受價跌影響,整體煉油事業營收將受衝擊,到時煉油價差會進一步縮小。分析師表示,逐漸增加的產量,可能會繼續對石油價格構成壓力。
如今由於需求回升,尤其是在富裕國家,油價在今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在上漲,石油公司已恢復盈利,股價大幅上漲,這也導致OPEC+做出增加原油供給的協定。台塑化指出,受惠疫情逐漸受控,石油市場正緩步回穩。
中海油在香港的股價下跌1.35%。另一方面,由於石油飆升,引發了各種商品的價格上漲、短缺和供應瓶頸。不過他和其他分析師預計,隨著需求的增加,價格壓力仍將存在。去年上半年受油價崩跌影響,產生高額存貨跌價損失,全年疫情肆虐,油品價差始終處於低迷,嚴重侵蝕煉油廠利潤,致使全年獲利較前一年大幅衰退。
而由於供給大幅提升,各國原油期貨價格紛紛下挫。石油輸出國組織和由俄羅斯18日公布石油協議,將在2022年底前,每月產量提高40萬桶。日本的Inpex下跌2.1%,而Japan Petroleum Exploration下跌2.56%。今(2021)年國際石油價格,強勁反彈但是受到OPEC+增產消息的影響,國際油價已經下挫,離開了近年的油價高點。
這個協議同意在全球疫情尚未完全脫離的情況下,解除OPEC+的所有減產協議。OPEC+:1960年成立,目前由13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則是其他非OPEC產油國所達成減產協議下的成員,其總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近年OPEC的石油產量達全球產量的38%、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71.8%,對全球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CNBC》報導,亞太地區石油公司的股價也在周一的交易中下跌,澳洲的桑托斯股價下跌2.56%。隨著許多經濟體復甦和原油需求回升,今(19)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以俄羅斯為首的產油國成員,同意在明(2022)年底前致力恢復石油量達疫情的所有產量,下月起每月增產40萬桶。
外界預估今年下半年,原油價格仍能維持不墜,但要再次突破前高可能性亦不大。而因為油價低落,使陸上儲油設施爆滿,生產商、貿易商和買家不得不又造海上儲存石油設施,大型生產商裁員、削減開支,賣出資產以削減債務,以上種種窘境即將告一段落。雖然歐美已經推動許多計劃,試圖擺脫石油燃煤等,會產生碳排放的能源但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從數據顯示,全球目前仍然很大程度依賴這些石化燃料供應,亦對各產業造成影響。日前台塑化總經理曹明認為,疫情逐步緩解,各國陸續解封,進入歐洲旅遊旺季、美國駕車旺季,帶動全球油品需求持續增加,也讓近期煉製毛利回升,輕裂廠第3季則仍有合理的獲利。面對國際油價下挫,《關鍵評論》訪談石化業內人士指出,台灣塑化產業多以生產中間原料為主,原油上漲拉升成本,中間原料的調漲,影響下游毛利多寡,今上半年許多塑化原料報價回跌,整體下游採取觀望態度。這也表示在歐美疫情受控的情況下,原油需求正逐漸上升,雖然受到供給面增加影響,但今年下半年,原油價格仍能維持不墜,但要再突破高點可能性不大。
業內人士指出,本來國際油價看漲,歐美市場解封,經濟復甦剛性需求湧現,恐怕下游業者無奈被迫回補庫存,研判7月塑化原料,將展開一波庫存回補,不過受到OPEC+增產影響,油價回跌,業者也將改變其他做法,而對煉油事業營收將受到影響、煉油價差會進一步縮小。瑞銀(UBS)大宗商品分析師Giovanni Staunovoy則說,今年夏天市場將吃緊
他向德國之聲說:「我們得用批判的角度看待這種合作,因為中國在過去曾有散播錯誤訊息的前例。他說:「中國想要通過與東南亞媒體合作來改善中國形象,以擴大中國敘事體系,建構中國觀點,這是媒體合作的重要核心。
」 馬來西亞學者也提出類似看法。學者:合作媒體需提高警覺 菲律賓理工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UP)大眾傳播科系講師雷納德・拉米瑞茲(Reynald Ramirez)稱,「在這個訊息時代,媒體是關鍵戰場,中國必須擁有網絡,能影響東協地區的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及框架」。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該合作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媒體間的交流合作」,合作包括新聞素材交換丶節目合拍丶活動交流以及合作抗疫方面形成深度合作。文:李宗憲 中國2018年開始,每年由外文局及中國-東協中心舉行與東協媒體合作論壇,2021年的論壇在6月舉行,而適逢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7月14日中國再由官媒《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啟動「東協夥伴」合作機制,將與東協33家媒體「深化共識丶加強協作,增強中國及東協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在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馬來西亞分校任教的蓋亞斯里・文基特斯瓦蘭(Gayathry Venkiteswaran)說,東南亞存在強烈的反華情緒,這是因為中國在多國投資基建影響當地生計,或對數位及政治監控的擔憂,使中國必須祭出更多軟實力來平息這些阻礙。像是《中國日報》過去四年間,就投放近1900萬美元,在《華盛頓郵報》及《華爾街日報》刊登文章,也在《紐約時報》丶推特等平台賣廣告,宣傳「一帶一路」丶美中貿易戰不利美國等中國國策和習近平思想。
文基特斯瓦蘭也說,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和數位基礎建設對東協大部分國家是個誘惑,同時也能幫助中國在日益緊張的全球政治情勢中鞏固地位。」他期待,媒體的互相合作,不會導致在新聞報導上「掩蓋中國和當地人民的真實情況」。
傳播中國好聲音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年一再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官媒與外媒合作早有多個先例。不過許多民主國家近年紛紛質疑《中國日報》透過這種合作來進行大外宣,並向本國媒體施壓,敦促終止這一合作關係。
文基特斯瓦蘭所指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020年3月在個人推特上稱肺炎疫情可能是由美軍帶到武漢,並表示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該推特發布後被中國媒體廣泛報導,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他表示,媒體面對這種合作必須小心謹慎,特別因為南海爭議,中國雖是經濟夥伴,但也對該地區的穩定造成威脅。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政治學系助理教授格里高利・溫格(Gregory Winger)表示,中國的戰狼外交損害與其他國家的夥伴關係,特別是民眾對中國的觀感。但這些都只是推測,並解釋「東協與中國的關係會持續受到南海爭議丶投資問題和美國關係等挑戰的影響而改變。她樂見中國與東協媒體合作,過去兩方早已通過亞洲新聞聯盟(ANN)有許多內容上的合作,東協幾個成員國的全國性報紙上,會有《中國日報》(China Daily)穿插在頁面中。對此,多名傳媒學者呼籲,東協媒體對類似合作必須提高警覺,並向德國之聲指出,與中國官媒合作可能損害媒體自身公信力。
《紐約時報》傳播部副主任羅艾德斯(Danielle Rhoades Ha)2020年曾向德國之聲證實,已停止接受國營媒體以「新聞報導」形式投放置入性的廣告,這其中也包含《中國日報》。🌏 The China Media Group (#CMG) and #ASEAN media on Wednesday initiated a partnership to promote mutual communication at the 2021 ASEAN Media Partners Forum.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主办的2021 #东盟 伙伴媒体合作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
文基特斯瓦蘭認為,合作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更好的訊息流通有助於區域間的溝通。」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圖為2019年8月30日,立場親中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在北京與習近平會面。
無國界記者(RSF)更擔憂,中國近年擴大與各區域媒體合作,可能危害其他國家的新聞專業及民主制度。專研媒體與政治的文基特斯瓦蘭向德國之聲舉例,中國積極回應對待維吾爾族人的方式,就是意圖控制敘事方向,另一個例子則是通過社交網站,以減少對中國政府處理疫情的質疑,及對疫情源頭的探究。